包公斷案歇后語是什么?
'包公斷案'的歇后語是,鐵石心腸。北京歇后語:北京話有大量歇后語,從來源分,一種是根據事物的情狀而編成的,另一種則有“典”可據。所謂“典”只是比喻的說法,如來源于某一民族,來源于某項民俗,來源于某歷史人物及其他等等。前一種很淺顯,易于了解。例如“小蔥拌豆腐——一青二白”。蔥莖色白,蔥葉色青,豆腐色白,拌之即呈一青二白。“青”與“清” 同音,于是指“清白”、“清楚”等意用之。又如“馬尾穿豆腐——提不起來了”。再如“土地爺撲螞蚱——慌了神兒啦”。土地爺是神仙,撲螞蚱手忙腳亂,于是說慌了神兒啦。這類例子不勝枚舉,如“凍豆腐——沒法拌”。凍豆腐不能拌著吃,“拌”與“辦”同音,指事情沒辦法而言。又如“炒蔥——癟啦”。蔥加熱一炒,就癟。于是借以說人窘了、困住了等意思。
包公斷案歇后語下一句是什么
包公斷案歇后語下一句是:“鐵面無私”。解釋分析:包公斷案——鐵面無私是一句邏輯推理式的歇后語,因為包拯廉潔公正、立朝剛毅,不附權貴且英明決斷,敢于替百姓申不平,故有“包青天”及“包公”之名,而鐵面無私的意思是指公正嚴明,不怕權勢,不講情面,符合包公的性格,所以說包公斷案——鐵面無私,類似的邏輯推理式歇后語還有:水仙不開花——裝蒜啞巴吃黃連──有苦說不出百川歸?!髣菟呅樆⒆酉崎T簾兒——露一小手兒擴展資料:還有一種是諧音的歇后語,它在前面一種類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。例如:鼻孔里灌米湯—— 夠受的炒了的蝦米—— 紅人(仁)揍雞毛—— 壯膽(裝撣)子冬瓜皮做甑子—— 不爭(蒸)氣豆芽炒蝦米(小蝦)—— 兩不值(直)
歇后語 '包公斷案”的下一句是什么
包公斷案?—— 鐵面無私包拯升堂——盡管直說包拯的尚方寶劍——先斬后奏包公升堂——前呼后擁;一呼百應包拯放糧——為窮人著想包拯作風——敢做敢當包公斬包勉——正人先正己包拯鍘陳世——公事公辦包拯的告示——開誠布公包公斷案——認理不認人老包斷案——臉黑心不黑包公搽粉——表面一層擴展資料:古代的歇后語雖然很少見于文字記載,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,如錢大昕《恒言錄》所載:“千里送鵝毛,禮輕情意重,復齋所載宋時諺也?!边@類歇后語,直到今天還繼續(xù)為人們所使用。最初的歇后語與現(xiàn)今的歇后語的表現(xiàn)形式并不相同,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、成句的省略。陳望道在《修辭學發(fā)凡》中稱之為“藏詞”。例如用“倚伏”代替“禍?!保ǔ鲎浴兜赖陆洝罚骸暗溬飧K校Y獾溗?。”)這種歇后語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,其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。后來的歇后語在結構上是“比喻——說明”式的俏皮話。使用的人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,后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領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