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諺語和俗語
古代有哪些著名諺語?
古代諺語是什么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出處】《論語·為政》。大意】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明智的態(tài)度。提示】古人要求做人誠實,表現(xiàn)在學習方面,就是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。而且,這種誠實更是智慧,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。如果以不知為知,不僅不誠實,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出處】《論語·憲問》。大意】君子以說得多、做得少為恥辱。提示】在日常生活中,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,如果只是夸夸其談,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,那就會被別人視為“言論上的巨人,行動上的矮子”。士雖有學,而行為本焉。出處】《墨子·修身》。大意】讀書人雖然有學問,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。提示】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,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。他和他的弟子,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。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、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。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,收集民間藥方,逐一加以驗證,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《本草綱目》。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,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。道雖邇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。出處】《荀子·修身》。大意】路程雖近,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;事情雖小,不做就成功不了。提示】任何一項事業(yè)都要靠實踐去完成。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,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,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,那只會一事無成。聞之而不見,雖博必謬;見之而不知,雖識必妄;知之而不行,雖敦必困。出處】《荀子·儒效》。大意】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,雖然聽得很多,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;見到了而不能理解,雖然記住了,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;知道了而不去施行,雖然知識豐富,也必定會遇到困擾。提示】在古人看來,耳聞、目見、心知、力行,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,但以“力行”最為重要。因為“力行”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,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。善言古者必有節(jié)于今,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。出處】《荀子·性惡》。大意】善于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(xiàn)今尋找依據(jù),善于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。提示】無論說什么話,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,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(jù)。而證據(jù)往往表現(xiàn)出事物的關(guān)聯(lián)性,所以,一定要用發(fā)展的、辯證的眼光看問題。謹于言而慎于行。出處】《禮記·緇衣》。大意】說話要嚴謹,行動要慎重。提示】這句話告誡人們,一個有修養(yǎng)、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,所以,在“言”“行”之前都要深思熟慮,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。君子強學而力行。出處】揚雄《法言·修身》。大意】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努力去行動。提示】強學和力行,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。努力讀書學習,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,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,同時要縝密思考,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(jié)合起來。所以,學習不是最終目的,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。實事求是。出處】《漢書·河間獻王劉德傳》。大意】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,得出規(guī)律。提示】河間獻王劉德,是漢武帝的弟弟。他一生好學,不愛虛夸。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,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,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,然后把抄好的書給人家,自己保留原本。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“務得事實,每求真是也”,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,所得古書中所講內(nèi)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。這就是“實事求是”的原意。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,從實際出發(fā),憑事實說話。百聞不如一見。出處】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。大意】聽別人說一百次,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。提示】雖然“耳聞”與“目睹”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,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,因為經(jīng)常會被傳言所蒙蔽,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?!岸牉樘?,眼見為實”,說的正是這個道理。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(jié)網(wǎng)。出處】《漢書·董仲舒?zhèn)鳌贰4笠狻空驹谏钐哆吷舷M玫嚼锩娴聂~,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(wǎng)。提示】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,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(wǎng),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,是沒有意義的。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,從現(xiàn)在做起,向理想的目標邁進,腳踏實地去爭取,最終才能達到目的。事莫明于有效,論莫定于有證。出處】王充《論衡·薄葬》。大意】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,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(jù)。提示】王充是東漢哲學家,他最講究實證。沒有充分證據(jù)的東西,雖然說得神乎其神,他也絕對不信。在《論衡》里,他不厭其煩地辯論,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。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。名必有實,事必有功。出處】荀悅《申鑒·俗嫌》。大意】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,做事情必須有結(jié)果來證實。提示】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,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,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;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,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(jié)果。所以,在觀察人或事時,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?qū)嶋H的效果,而不要聽信虛名。操千曲而后曉聲,觀千劍而后識器。出處】劉勰《文心雕龍·知音》。大意】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,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。提示】要學會一種技藝,不是容易的事;做個鑒賞家,也要多觀察實物,紙上談兵是不行的。讀書要破萬卷,下筆才能如有神助。做任何事情,沒有一定的經(jīng)驗積累,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。古人學問無遺力,少壯工夫老始成。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出處】陸游《冬夜讀書示子聿》。大意】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,年少時努力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。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感覺淺近,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。提示】陸游冬夜讀書有感,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,這是其中的第三首。這首詩一方面強調(diào)在學習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更加強調(diào)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。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,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。沒有親身實踐,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。所以,在學習的過程中,親身實踐極為重要。知之愈明,則行之愈篤;行之愈篤,則知之益明。出處】朱熹《朱子語類》卷十四。大意】理解得越清楚,實踐就越扎實;實踐越扎實,認識就會更加清晰。提示】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(guān)系。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、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。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?qū)?,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(fā)展。只有將兩方面結(jié)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,進步更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