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鄭和遠航aabb形式的四字詞語
尋尋覓覓、熙熙攘攘、空空蕩蕩、冷冷清清、轟轟烈烈、平平安安、坎坎坷坷、磕磕絆絆
有關于鄭和和鄭和遠航的資料
第一次:明永樂三年至永樂五年(公元1405—1407年)。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,明成祖派鄭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(指今文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),率水手、官兵、翻譯、采辦、工匠、醫(yī)生等27800余人,乘長44丈,寬18丈大船(寶船)62艘,還有很多附帶船只,編著嚴整有序的隊形,踏著萬頃碧波,乘風破浪,浩浩蕩蕩出洋了。如此巨大的船只,如此龐大的船隊,航行于浩淼無垠的海洋之中,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及世界的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。寶船船隊滿載絲綢、瓷器、金銀、銅鐵、布匹等物自劉家港(今江蘇太倉瀏河鎮(zhèn))出發(fā),經(jīng)福建——占城——爪哇——舊港(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)——南巫里(今蘇門答臘班達亞齊即南浡里)——錫蘭(今斯里蘭卡)——古里(今印度科澤科德)。永樂五年九月二日(公元1407年 10月 2日)鄭和回到南京。蘇門答臘、古里、滿剌加(今馬來西亞馬六甲)、小葛蘭(今印度奎?。?、阿魯(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)等國國王遣使隨船隊來中國“朝貢方物”。第二次: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(公元1407—1409年)。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,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后,就第二次下西洋了。主要訪問了占城、爪哇、暹羅(今泰國)、滿剌加、南巫里、加異勒(今印度南端)、錫蘭、柯枝(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)、古里等國。于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。鄭和專程到錫蘭,對錫蘭山佛寺進行布施,并立碑為文,以垂永久。碑文中記有“謹以金銀織金、紡絲寶幡、香爐花瓶、表里燈燭等物,布施佛寺以充供養(yǎng),惟世尊鑒之”。此碑于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里鎮(zhèn)被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保存于錫蘭博物館中,是用漢文、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,今漢文尚存,是中斯兩國友好關系史上的珍貴文物,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。第三次:明永樂七年至永樂九年(公元1409—1411年)。永樂七年九月(公元 1409年10月)“命正使太監(jiān)鄭和、王景弘等統(tǒng)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,駕駛海舶四十八號,往諸番國開讀賞賜?!保ㄙM信《星槎勝覽》)此次仍由劉家港啟航,至福建開洋。所歷國家“……太監(jiān)鄭和赍敕使古里、滿剌加、蘇門答剌(臘)、阿魯(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)、加異勒、爪哇、暹羅、占城、柯枝、阿撥把丹(今印度的阿麥達巴丹)、小柯(葛)蘭、南巫里、甘把里(今印度西部坎貝一帶)諸國,賜其王錦綺紗羅?!保ā睹鲗嶄洝肪戆巳┯罉肪拍炅铝眨ü?411年7月6日)鄭和還京。鄭和一下西洋時,曾至錫蘭山,其王“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,欲害和,和覺而去。亞烈苦奈兒又不揖睦鄰國,屢邀劫其來往使臣,諸番皆苦之?!保ā睹鲗嶄洝肪硪灰涣┻@次鄭和回國途中特去訪問錫蘭,他又發(fā)兵五萬劫鄭和船只。鄭和臨危不懼,率兵2000抄其后路,生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頭目?;貒?,獻俘于朝。群臣主張殺之,成祖為維護兩國人民間傳統(tǒng)友誼,“憫其愚無知”,命釋放,給以衣食,令再立其國中賢者為王。海外聞之,無不感服,而鄭和“有智略知兵習戰(zhàn)”,遇大險,能鎮(zhèn)定自若,迅速決定克敵制勝之策,具有大將風度。第四次:明永樂十一年至永樂十三年(公元1413—1415年)。鄭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東南亞和南亞一帶航行,行至古里而返航。近鄰各國友好來往加強了。而成祖以“遠者猶未賓服”(《明史·忽魯謨斯傳》),所以再命鄭和遠航至阿拉伯-波斯灣、紅海、東非海岸一帶?!扒蔡O(jiān)鄭和等赍敕往賜滿剌加、爪哇、占城、蘇門答剌、阿魯、柯枝、古里、南渤利、彭亨(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)、急蘭丹(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)、加異勒、忽魯謨斯(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)、比剌(卜喇哇)、溜山(馬爾代夫群島)、孫剌(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)諸國王錦綺紗羅絹等物有差。”(《明實錄》卷一三四)此次出使,鄭和曾親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識回文者哈三充通譯,還有馬歡也任通譯同行。據(jù)馬歡所著《瀛涯勝覽》云:此行有寶船63艘,大者長44丈,闊18丈,中者長37丈、闊15丈。共27670人,規(guī)模仍然很大。永樂十一年十月(公元1413年)出航,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(公元1415年8月 12日)回國。第五次:明永樂十五年至永樂十七年(公元1417—1419年)。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。到占城、爪哇、滿剌加、錫蘭、柯枝、古里、阿丹(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)、剌撒(今也門民主共和國亞丁附近)、木骨都束(今摩加迪沙)、麻林(今肯尼亞的馬林迪)、卜剌哇、忽魯謨斯、蘇祿、彭亨、沙里灣泥等地。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(公元 1419年 8月 8日)回國內(nèi)。這次出訪,滿剌加、古里、爪哇、占城、錫蘭、溜山、麻林等19國都遣使朝貢,辭還,命鄭和等與其偕往,賜各國國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。應柯枝國王可亦里之請,賜其印誥并封其國之山為鎮(zhèn)國山,明成祖并親制碑文賜之,以志友好。第六次:明永樂十九年至永樂二十年(公元1421—1422年)。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送忽魯謨斯等16國使臣返國。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(公元1421年3月3日)復遣“鄭和等赍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”,與 16國使者偕行。這次所到之處有占城、暹羅、滿剌加、榜葛蘭(孟加拉)、錫蘭、古里、阿丹(阿拉伯半島)、佐法兒、剌撒、溜山、柯枝、木骨都束、卜剌哇等地。所到國家很多,多是分■(分批、分隊之意)而行。永樂二十年(公元 1422年)八月十八日返還。第七次: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(公元1431—1433年)。明宣宗宣德六年閏十二月,此時明成祖及仁宗已逝,鄭和年已60歲,仍率27550人的船隊遠航。“凡所歷忽魯謨斯、錫蘭山、古里、滿剌加、柯枝、卜剌哇、木骨都束、喃勃利、蘇門答臘、剌撒、溜山、阿魯、甘把里、阿丹、佐法兒、竹步(索馬里)、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,其君長皆賜采幣有差。”(《宣德實錄》卷六七)鄭和船隊于宣德七年(公元1432年)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魯謨斯,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開船回洋,行二十三日,三月十一日到古里,二十日大■(大批、大隊)船回洋。鄭和就在此歸途中病故,遺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,葬于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?,F(xiàn)此墓尚存。
三寶太監(jiān)下西洋是怎樣的典故?
夸耀“我祖上也闊過”,早已是國人所鄙棄的淺薄心態(tài)。但無須我們夸耀,明朝的一位太監(jiān)帶領龐大的船隊的的確確創(chuàng)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。這一頁輝煌的歷史或許可讓現(xiàn)代中國人備感自豪,更使我們品味到自豪后心中泛起的苦澀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的一份奏疏,讓明太祖朱元璋勃然大怒,道:“這是離間我骨肉,快點抓來,我要親手射死他!”原來,朱元璋在加強皇權的同時,大力推行分封制,將其24個兒子和一個重孫,分封在全國各地。對此,他躊躇滿志地以為——分封諸王世襲鎮(zhèn)守,以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,便足以輔弼皇室,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。然而,他沒有料到,藩國勢力的發(fā)展,勢必將威脅中央皇權的安全。倒是人微言輕的葉伯巨,敏感地預見到了這一點,遂以漢初的“七國之叛”和西晉的“八王之亂”為例,上書直言分封制的弊害。然而,朱元璋不僅一意孤行,反而將他囚死獄中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朱元璋龍馭賓天。尸骨未寒,骨肉之間便展開了血腥的廝殺。建文元年(1399年),燕王朱棣起兵北平(今北京),攻奪親侄子——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,史稱“靖難之役”。這場刀光劍影的兵燹持續(xù)了3年,建文四年(1402年),勢如破竹的燕兵攻入京師(今江蘇南京)。在一場混戰(zhàn)中,皇宮大院燃起了大火。當火勢撲滅后,發(fā)現(xiàn)了幾具燒焦了的尸體。據(jù)說,他們便是建文帝、馬皇后及其長子朱文奎的遺骸。不過,由于史書記載的自相矛盾,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個謎。有人說,兵燹劫亂中,建文帝喬裝改扮成和尚,逃離了京城……朱棣即位后,年號“永樂”。為了使自己的皇位繼承合法化,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。當時的官方史書掩蓋了建文帝的年號,而人為地將明太祖的統(tǒng)治時期延長了4年,即從洪武三十一年延長至洪武三十五年(1398年~1402年),以便于永樂朝的銜接。然而,建文帝4年的統(tǒng)治,畢竟難以從當時人的記憶中被輕易地抹去。特別是建文帝“出亡為僧”的傳說,在朝野上下眾說紛紜,連朱棣本人也將信將疑。故而《明史·鄭和傳》說,朱棣當了皇帝后,疑心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,就派鄭和下西洋查訪行蹤。對此,清人萬斯同吟詠道:西洋萬里人蹤絕,洪濤淼淼誰能越。揚艙不憚黿鼉居,凌波直簸蛟龍窟。蠻邦海外紛如埃,語言屢譯猶致猜。忽驚漢使浮槎至,疑是天兵乘霧來。我皇聲教已遐普,天威更欲揚遠土。殊方從此識中華,異寶因之輸內(nèi)府。昔聞漢帝開西域,亦越唐皇啟北庭。黷武久蒙青史誚,洪濤何事更長征。人言讓帝遁西極,此舉意在窮其跡。被褐已辭黃屋尊,泛舟寧作滄波客。何妨尺地使容身,應念高皇共本根。徒使狂濤填猛士,幾曾窮島遇王孫。宿師海外余十載,讓帝行蹤意安在。遺事人傳三寶名,窮兵徒發(fā)千秋慨。詩中的“三寶”,即七下西洋的太監(jiān)鄭和。鄭和本姓馬,小名三保,云南昆陽(今云南晉寧)人。他在洪武年間入宮當了一名小宦官,起初是在燕王朱棣的藩邸內(nèi)任職。“靖難之役”中,鄭和出人戰(zhàn)陣,立下了汗馬功勞,故而提升為太監(jiān),并被賜名“鄭和”,世稱“三保(寶)太監(jiān)”。對此,鄭和的老家昆陽,迄今還流傳的一句俗語說:“馬不能登殿,皇帝賜姓鄭?!憋@然,“賜姓”之后便可“登殿”,也就是說得到了明成祖的賞識。永樂二年(1404年),鄭和出任內(nèi)官監(jiān)太監(jiān),不久又擢升為司禮監(jiān)掌印太監(jiān),成了朱棣得力的內(nèi)臣,并奉命出使西洋。當時,以婆羅洲為中心,將今南海以西(約自東經(jīng)110°以西)的海洋及沿海各地(遠至印度及非洲東部),概稱為“西洋”。明代的西洋,也包括今天的東南亞。在明代初年,這一帶的局勢一直處于動蕩不安之中。例如,洪武四年(1371年),渤泥國王馬合謨沙就上表明太祖朱元璋,說:今有皇帝的使臣來,開讀了皇帝的詔書,知道皇帝登了寶位,與天下做主,俺心里好生喜歡。本國地面,是阇婆管下的小去處,乍消得皇帝記心。這幾日前,被蘇祿家沒道理,便將歹人來,把房子燒了,百姓每(們)都吃害了。記著皇帝詔書來的福蔭,喜得一家兒人沒事?!衬嘣诮窦永锫け辈康腂mnei(文萊),蘇祿故地則位于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。當時,南洋群島一帶的眾多小國,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,隨著各自勢力的此消彼長,相互之間沖突不斷。類似于渤泥這樣的弱小國家,自然希望北方的大國——中國能為他們調解彼此間的糾紛,并在他們遭受強鄰侵掠時,能夠主持公道。然而,明太祖對待外國,采取“不為中國患者,不可輒自興兵”(不成為中國禍患的,不隨便出兵)的政策,對當時的諸多爭端均置身事外。特別是在胡惟庸案發(fā)后,明朝與周邊鄰國的關系漸趨冷淡。及至明成祖即位之初,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已不再定期向明朝納貢。這對于將自己視作“天朝上國”之君的朱棣來說,顯然是難以容忍的。再加上明成祖為了制造聲勢和籠絡人心,改變因“靖難之役”帶來的不利政治局面,更是希望通過“宣揚國威”,提高自己的聲望。因此,鄭和下西洋,初衷是明王朝為了維護自己在東南亞地區(qū)的權威、招致各國來朝而實施的重大舉措,更是為搜尋廢帝朱允炆的行蹤。永樂三年(1405年)六月,鄭和統(tǒng)率的遠航船隊從蘇州的劉家河(今江蘇太倉東的瀏河鎮(zhèn))啟程,乘風破浪,泛海至福建長樂,然后借海上信風之助。由閩江口五虎門揚帆出海,“云帆高張,晝夜星馳”,遠涉重洋,前往鄰邦異域。鄭和下西洋的主要航線,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(fā),穿越馬六甲海峽,橫渡印度洋,遠至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。此次,鄭和統(tǒng)領的舟師,奉命出使占城(越南南部)、爪哇(印度尼西亞爪哇島)、舊港、滿剌加、阿魯(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中部)、蘇門答剌(蘇門答臘島北部)、南巫里(在蘇門答臘)、錫蘭(斯里蘭卡)、小葛蘭(在南印度西岸)、柯枝和古里(南印度西岸的科澤科德)等國。在明朝初年的南洋群島諸國中,以爪哇最為強盛,時常騷擾鄰國。洪武末年,爪哇已吞并了鄰近的三佛齊,并進而覬覦蘇門答剌。故而,明成祖派鄭和前往招徠蘇門答剌,詔封其酋長為蘇門答剌國王,賜以印誥。這樣一來,爪哇就不能不有所顧忌,收斂其并吞蘇門答剌的野心。及至永樂五年(1407年)五月,鄭和的首航圓滿結束?;貒鴷r,爪哇、滿剌加、阿魯、蘇門答剌、小葛蘭和古里等國的使節(jié),也隨行來朝。永樂五年(1407年)九月,鄭和再度出使,前往占城、爪哇、暹羅、蘇門答刺、南巫里、柯枝和錫蘭諸國,直到永樂七年(1409年)夏回國。永樂七年九月,鄭和第三次出使,走訪了占城、爪哇、滿剌加、蘇門答剌、錫蘭、小葛蘭、柯枝、古里、暹羅、南巫里、加異勒(南印度東岸)、甘巴里和阿撥把丹。并于永樂九年(1411年)六月回國。不久,滿剌加國王以及古里、柯枝、蘇門答剌、阿魯、彭亨、急蘭丹(馬來半島東岸)、南巫里、加異勒和爪畦使節(jié)先后來華。這三次出使,鄭和船隊的活動范圍均不出東南亞和南亞,而主要是穿梭來往于東南亞各國。鄭和遠航的船隊,滿載著瓷器、絲綢、錦綺、紗羅、麝香、鐵器和金屬貨幣等,所到之處,不遺余力地宣揚明朝的國威,邀約各國派遣使臣前來中國“朝貢”。同時,還以強大的武裝力量為后盾,告誡那些喜戰(zhàn)好斗者循理安分,偃兵息武,從而極大地緩解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緊張關系,建立起東南亞與南亞沿海國家間的區(qū)域和平局勢。此后,從永樂十一年(1413年)冬第四次出航起,至宣德七年(1432年)最后一次出使為止,鄭和又四下西洋。其行蹤不僅遍及今東南亞和南亞各地,而且還到達了西亞和非洲的東海岸。忽魯謨斯(伊朗)、祖法兒(佐法兒)、阿丹(紅海的亞?。⒈蓉?、竹步不喇哇(屬索馬里)、木骨都束(索馬里的摩加迪沙)、麻林(屬肯尼亞)和天方(即麥加)等地,都留下了鄭和船隊的足跡。綜上所述,永樂、洪熙、宣德三朝,鄭和先后七下西洋,率領萬人舟師,在“洪濤接天,巨浪如山”的海洋上航行,歷涉三十余國,打通了中國直達波斯灣、紅海和東非海岸的航路,并開辟了多條航線。對此,隨從鄭和出使西洋的馬歡,作有一首《紀行詩》寫道:皇華使者承天敕,宣布綸音往夷域。鯨舟吼浪泛滄溟,遠涉洪濤渺無極?!聦嵶C明,鄭和使團“宣布綸音往夷域”的成效是相當顯著的。永樂十三年(1415年),在明朝人眼里位于“極地”的麻林國,遣使前來中國貢獻“麒麟”(長頸鹿)。在中國,“麒麟”自古就被視作瑞獸,賦予了神秘的色彩?!皹O地”之國麻林所獻的“麒麟”,自然成為明朝聲教遠被、國威赫赫的一個顯著例證。鄭和船隊七下西洋,稱得上是15世紀歐洲地理大發(fā)現(xiàn)以前世界歷史上規(guī)模最大的海上探險活動,是世界航海史上極為輝煌的一頁。鄭和船隊在向非洲東部赤道以南沿海的航行中,曾發(fā)現(xiàn)了馬達加斯加島,那兒離好望角已經(jīng)不遠了。1487年(相當于明代的成化二十三年),一支葡萄牙艦隊在巴托羅繆·迪亞士的率領下,從紅海南下才到達馬達加斯加島的對岸,發(fā)現(xiàn)了好望角,但比鄭和船隊要晚七十余年。鄭和遠航西洋的年代,還比1492年(弘治五年)意大利人哥倫布發(fā)現(xiàn)美洲新大陸早了近九十年:比1498年(弘治十一年)葡萄牙人達·伽馬繞道好望角到達印度,早了九十多年;也比1515年~1522年(正德十年到嘉靖元年)葡萄牙人麥哲倫環(huán)球航行早一百多年。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的遠航船隊,比1588年(萬歷十六年)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還要龐大。無論是從組織的健全還是裝備的精良等方面來看,在當時均屬無與倫比。對此,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就曾指出: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其他亞洲國家更為出色,甚至也比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都更為杰出,以至于所有的歐洲國家聯(lián)合起來,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的海軍相匹敵。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大型寶船長44,4丈,闊18丈,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巨舶。鄭和船隊通常擁有六十余艘寶船,連同中小船只在內(nèi),共計二百余艘。這樣大型的船隊,由寶船、馬船、糧船、坐船和戰(zhàn)船等多種不同用途的船只所組成。船隊的人員一般均在2,7萬人左右,配備相當齊全。有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臣的舍人,掌管糧餉和對外貿(mào)易的戶部郎中,負責醫(yī)務的醫(yī)官、醫(yī)士,負責觀察星象和掌握氣象變化的陰陽官。各船還有旗軍(掌軍旗者)、火者(掌羅盤、航海圖者)、番火長(外國領航員)、舵工、通事(翻譯)、辦事(商業(yè)人員)、書算手(財會)以及各類修理工和船工、民工人等,大體可分為指揮、航海技術、軍事和后勤4個系統(tǒng),組織分工嚴密精細,井井有條。船上滿載著航行途中的各類生活必需品、軍火器械以及作為貿(mào)易品和饋贈品的絲綢布匹、陶瓷器皿、麝香、金銀制品等。相形之下,稍后的歐洲船隊遠遠不能與之相比。達·伽馬前往印度時率領的葡萄牙船隊,由160名船員組成,僅有4艘輕便快船,最大的也不過120噸,其次為100噸,最小的只有50噸;哥倫布航行美洲,所率水手僅88名,駕駛的船只僅3只帆船,最大的“圣瑪麗亞”號是100噸,另兩只分別只有60噸和50噸:麥哲倫1519年環(huán)球航行時,率領265名船員,分乘5艘帆船出發(fā),其中,130噸的兩只,90噸的兩只和60噸的一只。這樣的規(guī)模,自然無法與鄭和船隊的龐大規(guī)模相比肩。從鄭和下西洋的史實來看,明朝政府在遴選外交人才方面是相當有眼光的。之所以選擇鄭和,不僅是因為他深得明成祖的信任,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具有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的雙重身份。據(jù)史書記載,鄭和是回族人,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過天方(麥加)朝覲,被稱為“哈吉”(意即巡禮人),與阿拉伯商人有過一些接觸,對西亞的風土人情和商務狀況亦略知一二。另外,鄭和還在永樂元年(1403年)得到明成祖朱棣的親信、高僧道衍(即姚廣孝)的召引,接受了菩薩戒,成為佛門弟子,法名“福善”。從此,人們又稱他為“三寶太監(jiān)”。這樣的雙重身份,使得鄭和作為外交人選,具有與西洋各國的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相互交往的便利。因為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,東南亞一帶有不少國家均信奉佛教。如當時的暹羅、真臘、錫蘭、古里等國,佛教徒均占到居民的90%以上。而且,自唐宋以來,伊斯蘭教的勢力也已逐漸向東擴展,西洋各地的商業(yè)活動,大多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所操縱。在明代的西洋各地,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相當多,如南亞居民信此教者約占70%,中亞、西亞的阿拉伯諸國,更是伊斯蘭教盛行。由此可見,選擇鄭和作為外交人選,顯然是相當明智之舉。事實也證明。以宗教作為維系感情的精神紐帶,確實是深謀遠慮的決策。譬如,永樂七年(1409年),鄭和奉命在錫蘭設立刻有漢文、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的布施碑。這一“錫蘭山寺碑”以三種文字刊刻,向三大宗教布施,反映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對于宗教問題的寬容。特別是它在海外宣傳了中國對亞非各國信仰佛教的尊重,有利于提高明朝的威望。從主觀上看,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,是想提高他在海外的威望,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,其著眼點是對外宣揚威德。因此,鄭和等人對于海外諸國,不論國家大小,一視同仁,所到之處,感之以理,服之以德。他在歷次出使途中,每到一地,均首先向當?shù)貒趸蚯蹰L宣讀詔敕,其次則對其王、妃、臣僚等加以賞賜。隨后,當?shù)貒趸蚯蹰L或有所貢納,或與鄭和一行交易貨物土產(chǎn)。鄭和船隊雖然擁有人數(shù)眾多的精銳部隊,但從不以大國兵威去欺侮或掠奪海外諸國。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,只有三次訴諸武力。第一次是在舊港擒獲海盜陳祖義。舊港位于今印度尼西亞,原名三佛齊,是由南海進入印度洋的交通要道。洪武年間,廣東潮州人陳祖義因犯事舉家逃來舊港,投奔渤淋邦國王麻那者巫里手下為將。國王死后,他糾集一幫海盜,自封為酋長,劫奪過往商船財物。永樂五年(1407年),鄭和自西洋凱旋,途中遣人招諭陳祖義,祖義詐降,潛謀邀劫。當?shù)厝耸┻M卿密告鄭和,鄭和遂出兵擒斬陳祖義。并賜施進卿冠帶,歸舊港為大頭目,以主其地。不久,又敕封其為舊港宣慰使。鄭和此舉為鄰近各國除了一大害,也為明王朝與西洋各國的友好往來打開了海上通道。從此以后,不僅鄭和船隊在海上再也沒有受到海盜的攻擊,而且東南亞一帶長期存在的海盜問題也基本上得以肅清。第二次動用武力是在錫蘭擒獲有心劫奪的國王亞烈苦奈兒。亞烈苦奈兒在當?shù)亟?jīng)常邀劫過往使臣,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,即曾到過錫蘭山。傲慢不敬的亞烈苦奈兒,就對鄭和蠢蠢欲動,意圖謀害,因被鄭和及時察覺而沒有得逞。鄭和第三次出使回朝途中,再過其地。亞烈苦奈兒見財眼紅,頓起邪念,誘騙鄭和至其國中,令太子納顏強行索要金銀寶物,并發(fā)兵搶劫船隊。鄭和得知虛實之后,當機立斷,指揮步卒兩千余人,出間道乘虛攻拔其都城,一舉擒獲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、頭目,然后啟航將俘虜帶回中國。稍后,明成祖寬大為懷,將他們遣返回國。第三次動武是在蘇門答刺擒獲偽王蘇干剌。此次沖突肇因于蘇門答剌國內(nèi)的政治矛盾,鄭和為了自衛(wèi),也為了幫助蘇門答刺平定內(nèi)亂而不得不訴諸武力。當時,鄭和奉使來到蘇門答刺,賜其國王宰奴里阿比丁彩帛等物。蘇門答剌前偽王之弟蘇干剌,正要篡奪宰奴里阿比丁的王位,見此情狀,遂遷怒于明朝使臣,怨恨后者不曾對自己頒發(fā)賞賜,于是領兵數(shù)萬邀殺明軍,鄭和率眾應戰(zhàn)。結果,蘇干剌敗走,鄭和追至南勃利國,將蘇干剌及其妻子俘獲,并于永樂十三年(1415年)獻于行在。顯然,這三次使用武力,都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付諸實施的。而且,即使是自衛(wèi)成功,也從不攻城掠地,常常是在懲戒了來犯者之后,又主動設法與該國建立正常的友好往來。這一點,是明代前期處理對外關系中比較成功的一個方面。鄭和七下西洋,是中國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偉業(yè),可與張騫、班超出使西域相輝映。在這二十多年間,鄭和船隊跨越了半個地球,大明的旗幟高高飄揚在整個東南亞和印度洋,清楚地顯示了大明王朝的政治及軍事優(yōu)勢,將明朝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于殊方異域。特別是它完全打通了通往南洋各國的海上交通,在海外重新樹立起中國的威望,客觀上為此后華僑開發(fā)南洋,創(chuàng)造了一些有利的條件。關于這一點,從15世紀至17世紀的200年間移居南洋之華僑數(shù)量劇增的史實中,可以得到部分的證實。對此,梁啟超先生曾指出,因鄭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諸島的中國移民,當不下五百四五十萬人,如果再加上與土人雜婚者,可達700萬人?!拔餮笾E,著自鄭和”,的確是毫不夸張的說法!紛至沓來的華僑,將中國本土高度發(fā)達的生產(chǎn)技術和物質產(chǎn)品,源源不斷地向南洋各地輸送。大批的華僑篳路藍縷,辛勤勞作,對南洋社會的開發(fā)和發(fā)展,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而這一切,與鄭和下西洋顯然是分不開的。時至今日,在東南亞各國,還保留有許多紀念鄭和的遺跡。如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三寶垅、三寶港、三寶洞、三保井、三保墩、三寶公廟,蘇門答臘島上的三寶廟,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三寶山(或中國山)、三寶城、三寶井,泰國的三寶港、三寶公廟、三寶宮、三寶禪寺、三寶寺塔,北婆羅洲的中國河、中國寡婦峰,等等。其中,泰國三寶公廟中的一副對聯(lián)特別耐人尋味:“七度下鄰邦,有名勝跡傳異域。三寶駕度航,萬國衣冠邦故都?!睂θ龑毺O(jiān)的信仰,成為凝聚東南亞華僑的一種精神力量。鄭和遠航西洋,第一次打開了通往東非的航路,充分顯示出明代造船業(yè)的先進水平和高超的航海技術,并積累了寶貴的海圖資料,為中國人的地理知識增添了新的內(nèi)容。我國沿海冬春之間為東北季候風,適于船舶遠航西、南洋;而夏季則為西南季候風,此時則宜于船只回航。鄭和七下西洋,都遵循季候風的規(guī)律,其往返年月,均在適宜之信風期。鄭和船隊充分利用風力,并將天文、地理知識與羅盤針的使用結合起來,確定了精確的方向和航向。鄭和航海圖》(即《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》)及其附圖《過洋牽星圖》,對航海路線作了詳細的記錄。它以南京為起點,最遠至非洲東岸的慢八撤(今肯尼亞的蒙巴薩),將航向、航程、停泊港口、暗礁和淺灘的分布情況,詳細地繪制成地圖。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航行地圖,而且還留下了15世紀以前我國關于亞非兩洲最為詳盡的地理圖籍。如果我們將《鄭和航海圖》與其前后的一些地理著作相比較,就不難看出《鄭和航海圖》特具的科學價值。譬如,元代汪大淵所著的《島夷志略》一書,所收外國地名僅100個,而《鄭和航海圖》中出現(xiàn)的外國地名為其3倍,海圖的相對精確性得以大大提高。即使是在200年后出現(xiàn)的《東西洋考》一書(張燮著)所附的一幅亞非地圖中,其中的記載也不如《鄭和航海圖》詳細、準確和清晰。隨同鄭和使團出訪、擔任通事(即翻譯)的馬歡、費信和鞏珍等人,還分別著有《瀛涯勝覽》、《星槎勝覽》和《西洋番國志》,以生動簡潔的文字,對到訪的亞非各國之地理位置、歷史沿革、名勝古跡、聚落都會、山川形勢、氣候歷法、商業(yè)貿(mào)易、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等,都作了詳盡的闡述,其內(nèi)容多為前人所未言及。這些著作,為研究15世紀初期亞非各國的歷史狀況,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。鄭和還總結航海經(jīng)驗,寫出了《針位編》,成為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。他在第七次航海前(1431年),曾在福建長樂天妃宮立碑,記載了前6次航海的經(jīng)過,這是我國航海史上的重要文物。鄭和七下西洋,始終奉行了“宣德化而柔遠人”的政策,以和平友好為宗旨,加強中國與東南亞、南亞和非洲各國的友誼。鄭和船隊對異國不懷有任何野心,它以建立和發(fā)展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為使命,從不以奴役他族為榮,絕不以強凌弱,以大欺小。所到之處,皆平等待人,秋毫無犯。即使是在貿(mào)易的過程中,船隊成員也都能人鄉(xiāng)隨俗,買賣公平,從未倚仗武力強買強賣。由于七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和平友好的使命,使得中國在西洋諸國的聲望大大提高,故而許多國家都紛紛遣使前來表示友好。以《名山藏·王享記》所列東南夷59國為例,永樂年間遣使往來的就有43國。永樂九年(1411年),滿剌加國王率妻子、陪臣等來朝,使團成員多達五百余人;渤泥國王不幸病逝北京,成祖為之輟朝3日,并葬于德安門外,謚日“恭順”;蘇祿國王在歸途中病逝于德州,明朝政府亦葬之以禮。永樂十四年(1416年),遣使至中國的有古里、爪哇、滿剌加等18國。永樂二十一年(1423年),西洋來貢者共16國,計一千二百多人。這些友好的交往,與地理大發(fā)現(xiàn)時期歐洲航海家的海盜行徑,有著根本性區(qū)別。后者每到一地,往往先立石“留念”,以表示他們的國家占領了這個地方。為了得到黃金和土地,他們常常將掠奪、奴役和殺人越貨作為主要手段。當然,我們在審視數(shù)百年前的這段歷史時,也毋庸諱言,鄭和下西洋亦有著相當大的負面影響。首先,從鄭和的出身來看,他是內(nèi)官監(jiān)的太監(jiān),而內(nèi)官監(jiān)在當時是負責采辦宮廷所需的一個機構,皇室所需的各種奇珍異物,大都要向海外尋求。而這些,正是鄭和的職責所在。鄭和下西洋,每到一地,除了頒發(fā)明歷、印信以及大量的金銀賞賜外,主要就是辦理皇差——從事貿(mào)易活動。鄭和船隊有寶船六十余艘。寶船,又名“取寶船”或“寶石船”。顧名思義,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獵取寶貨(如珍珠瑪瑙、奇禽異獸等),以供皇帝及其家族享用。故而船隊每次出使歸來,都帶回了諸如象牙、染料、香料、胡椒、硫磺和寶石等西洋土特產(chǎn)或手工藝品,甚至還有各種珍禽異獸,如獅子、駝鳥等,所謂“歸到京華覲紫宸,龍墀獻納皆奇珍。重瞳一顧天顏喜,爵祿均頒雨露新”,說的便是當日的真實情狀。遠征的開銷除了來自皇帝的私囊及其代理機構外。不少也由沿海各布政司負擔。遠洋航船是在南京龍江船塢建造的,每只寶船的造價約需五六千兩白銀。水手則招自福建,船隊由約2,7萬名左右的水手操縱。所載的貨物包括上等絲綢、刺繡和其他的奢侈品。作為在航程中贈送給當?shù)亟y(tǒng)治者的禮物。七次下西洋帶走了大量財貨,如金銀、絲綢、瓷器、鐵器、銅器以及錢幣等。這些財貨除部分用以交換海外珍寶和方物外,許多都是無償?shù)馁p賜品。據(jù)《廣志繹》記載,明初府庫充溢,鄭和下西洋時,賚銀700余萬,十載后僅剩百余萬,所費計600萬兩白銀。這些開銷除用以海外貿(mào)易者外,大多用于賞賜。龐大的船隊需要巨額的開支,但換回的物品卻大多是珠寶、象牙、香料和犀角等奢侈品,這就大大加重了一般百姓的經(jīng)濟負擔。對此,羅懋登的《三寶太監(jiān)下西洋演義》曾形象地描繪了明成祖的心態(tài)。它指出朱棣對鄭和船隊下西洋,也是“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”。喜的自然是明朝的聲威遠被,而懼的則是:“這個船數(shù)又多,制作又細,費用又大,須是支動天下一十三省錢糧來,方才夠用,這不是一則以懼?”此雖小說家言,但卻也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形。因此,史書上稱鄭和下西洋為“寶船弊政”。其次,當時的中國只有“天下”觀而不曾有“世界”觀。明成祖在南京天妃宮碑上勒石留世的詩中這樣寫道:視天下兮福蒼生,民安樂兮神悠寧,海波不興天下平,于千萬世休養(yǎng)聲。這里的“天下”,既指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司,也包括中國四周的“外夷”。明朝統(tǒng)治者對外并無平等的國家觀念,而是實行一種懷柔政策,以“天朝上國”之君主自居,通過“宣德化而柔遠人”的方式,讓一些國家前來“朝貢”,表示對中國的“臣服”,以滿足“惟我獨尊”的虛榮心。盡管下西洋是一種政治行動,為此在經(jīng)濟上作一些必要的犧牲本無可非議。但這種懷柔政策,以中國在經(jīng)濟上吃虧。而在政治上得到虛名來實現(xiàn)的?!昂裢怼?,從不計較海外諸國貢物的好壞多寡,回禮一律從豐,以獎勵他們遠來中華的誠心。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擴大政治影響,而不在于發(fā)展海外貿(mào)易,故出使期間所進行的貿(mào)易,都被限制在“朝貢貿(mào)易”的范圍之內(nèi)。許多國家在朝貢的名義下與中國做著發(fā)財?shù)纳?,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,使得外國使節(jié)們以空前的規(guī)模從各個地方帶著貢品來到中國。雖然熙來攘往,煞是熱鬧,但這種朝貢貿(mào)易,對于中國而言只有政治意義,而無經(jīng)濟價值,反而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個沉重包袱。早在永樂年間,明朝政府就已經(jīng)深深地感到朝貢貿(mào)易是一項重大的經(jīng)濟負擔,鄭和下西洋招來的一批又一批的使節(jié),使得賞賜開支應付不暇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永樂年間,每年來貢的外國使團平均有7個。在六下西洋回朝時,竟出現(xiàn)了16國派遣使臣1200人同時來朝的局面,這確實是曠古未有的“盛事”。不過,在統(tǒng)治者為此心花怒放的同時,由此頒發(fā)的賞賜品之耗費,顯然也是空前的。就這樣,朝貢貿(mào)易的規(guī)模越大,明政府的開支就越多;前來朝貢的次數(shù)越多,明朝財政的虧損就越大。長此以往,必然會導致國庫枯竭、財政短絀。很明顯,這種只算政治賬不算經(jīng)濟賬的做法,一旦國力衰落,